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引領文化強國建設、民族偉大復興的旗幟。一個民族的復興,總是以文化的興盛為強大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div>
英雄烈士保護法實施5周年,依法捍衛(wèi)英烈榮光;愛國主義教育法施行,以法之力唱響新時代愛國主義主旋律;文物保護法修訂草案初審,用法治力量推動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賡續(xù)中華文脈……回望過去一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這個最大的政治,牢牢把握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依法履職盡責,積極擔當作為,強化法治保障,以法治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英雄烈士保護法實施5周年:保護英烈權益 弘揚英烈精神
“英雄烈士保護法表明捍衛(wèi)英雄烈士的鮮明價值導向,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法律。”2023年5月1日是英雄烈士保護法實施5周年。4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等部門有關負責人對5年來英雄烈士保護法實施的總體情況進行介紹,并回答了記者提問。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在歷史的天空中,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精神坐標。據(jù)統(tǒng)計,革命戰(zhàn)爭年代以來,先后約有2000萬名烈士為國捐軀。他們以堅定的信仰信念、熾烈的家國情懷,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xiàn)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畢生奮斗、英勇獻身,功勛彪炳史冊,精神永垂不朽。
2018年5月1日起,英雄烈士保護法施行。英雄烈士保護法規(guī)定,每年9月30日為烈士紀念日。英雄烈士保護法充分保護英雄烈士的事跡和精神,規(guī)定“網信和電信、公安等有關部門在對網絡信息進行依法監(jiān)督管理工作中,發(fā)現(xiàn)發(fā)布或者傳輸以侮辱、誹謗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的信息的,應當要求網絡運營者停止傳輸,采取消除等處置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明確規(guī)定,“英雄烈士沒有近親屬或者近親屬不提起訴訟的,檢察機關依法對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自此,檢察公益訴訟成為保護英雄烈士權益的重要方式。
實施5年來,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英雄烈士保護法,捍衛(wèi)英雄烈士榮光、傳承英雄烈士精神,使尊崇捍衛(wèi)英雄烈士的鮮明價值導向更加深入人心,保障法律實施的制度機制更加健全完善,崇尚、學習、保護英雄烈士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
隨著相關政策法規(guī)相繼出臺,英雄烈士保護有了強有力的立法保障。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加強新時代烈士褒揚工作的意見》;國務院及有關部門陸續(xù)修改制定《烈士褒揚條例》、《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辦法》等配套行政法規(guī)、規(guī)章;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相繼發(fā)布宣傳貫徹英雄烈士保護法的通知、辦理英雄烈士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工作指引等文件。此外,很多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結合本地的歷史文化和實際情況,出臺相關地方性法規(guī)和規(guī)章。國家立法與地方立法形成合力,為英雄烈士保護工作提供有力法律保障和政策指引。
2023年12月28日,江蘇省淮安市,律師志愿者為小學生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知識。圖/視覺中國
法治護航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更好為國家立心 為民族立魂
愛國主義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同心同德、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023年10月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愛國主義教育法。此前,2023年6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對愛國主義教育法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
愛國主義教育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制定愛國主義教育法,旨在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為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提供法治保障,凝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對于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激勵億萬人民用新的偉大奮斗創(chuàng)造新的偉業(yè),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022年7月,中央宣傳部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共同牽頭啟動愛國主義教育法起草工作。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牽頭組成包括中央宣傳部、司法部等中央有關部門在內的工作專班,抓緊研究起草工作。全國人大常委會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問計于民、問需于民,來自一線的群眾智慧、基層辦法為愛國主義教育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參考。通過后的法律對各方意見進行了充分研究和吸收采納。
愛國主義教育法規(guī)定了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涵蓋思想政治、歷史文化、國家象征標志、祖國壯美河山和歷史文化遺產、憲法和法律、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國家安全和國防、英烈和模范人物事跡等方面。在規(guī)定面向全體公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突出學校和家庭對青少年和兒童的教育,并對針對不同群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如公職人員、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職工、村居民、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等,分別作出相應規(guī)定。
這部時代所需、民心所向的法律,形成全社會一體遵循的法律規(guī)范,以法治方式推動和保障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更好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質量和實效。
愛國主義教育應當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tǒng)一。愛國主義教育法明確規(guī)定,要通過愛國主義教育,用黨領導人民取得的偉大成就,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勢,引導人們深刻認識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三位一體,有機統(tǒng)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實踐之中。抓好愛國主義教育,要把愛我中華的種子植入每一個中國人心中,讓人們真正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使愛國主義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
愛國主義教育法對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fā)掘歷史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提出明確要求。例如,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祖國的壯美河山和歷史文化遺產”等寫入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明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紅色資源的保護、管理和利用,發(fā)掘具有歷史價值、紀念意義的紅色資源,推動紅色旅游融合發(fā)展示范區(qū)建設,發(fā)揮紅色資源教育功能,傳承愛國主義精神”等。
在近年的網絡立法中,從法律層面到部門規(guī)章層面,愛國主義相關法規(guī)制度建設不斷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法在此方面也作出規(guī)定,例如,網絡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加強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建設,制作、傳播體現(xiàn)愛國主義精神的網絡信息和作品,開發(fā)、運用新平臺新技術新產品,生動開展網上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青少年學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點群體,學校是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愛國主義教育法明確規(guī)定,國家將愛國主義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辦好、講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并將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融入各類學科和教材中。
愛國主義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部法律不僅回應了人民對國家的濃濃深情,更是以法治之力保障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法律實施首日正值元旦假期,各地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來開啟新的一年,并吸引了青少年的積極參與。在法治護佑下,全社會廣泛參與愛國主義教育的熱情在全國各地熊熊燃起。
“新年快樂!”“祝祖國繁榮昌盛!”“我們一定把愛國熱情轉化為干事創(chuàng)業(yè)、擔當作為的實際行動!”一年一度的天安門廣場元旦升國旗儀式,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2024年1月1日,來自祖國各地的人們在廣場觀看升國旗,大聲互致新年問候、祝福祖國,并表達了為國家奉獻奮斗的炙熱情感。
文物保護法修訂草案初審:堅定文化自信 為賡續(xù)中華文脈強化法治保障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ōu)秀文明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增強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現(xiàn)行文物保護法于1982年11月公布,曾作過5次修正,2002年作過1次全面修訂。這部法律對保護文物安全、規(guī)范考古活動、加強文物管理利用等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新時代新征程,文物保護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文物保護法也需要與時俱進作出修改完善,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近年來,全國人大代表提出許多修法議案和建議,強調要加快推進文物保護法修改,以法治推動文物事業(yè)全面改革發(fā)展。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文物保護法治建設,將文物保護法(修改)列入2023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并圍繞相關修法工作積極開展調研。
2023年10月1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鐵凝到故宮博物院開展文物保護法修改專題調研,聽取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故宮博物院關于修改文物保護法和故宮文物保護工作情況匯報,聽取有關專家對修改文物保護法的意見建議,實地考察文物保護修復修繕情況。2023年3月和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教科文衛(wèi)委主任委員雒樹剛帶隊先后到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就文物保護法修法工作開展調研。
2023年10月20日,文物保護法修訂草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首次審議。據(jù)了解,此次修訂工作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體現(xiàn)新時代對文物工作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有針對性地解決實踐中的突出問題;總結提煉各地成熟有效的經驗做法,將各方形成共識的內容上升為法律規(guī)定。
修訂草案在保持章節(jié)框架不變的情況下,將條文由現(xiàn)行的80條增至92條。草案亮點頗多,如“堅持保護第一,進一步完善文物保護管理制度”、“促進合理利用,推進文物資源數(shù)字化采集和展示利用”、“加大處罰力度,進一步打擊違法行為”、“加強文物追索,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明確流失文物追索和國際間文物返還合作制度”等。
分組審議時,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認為,結合新時代文物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文物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對文物保護法作出修訂,意義重大。此次修法牢牢把握文物保護法修改工作的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實踐中的突出問題。修訂草案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完善立法宗旨、健全有關制度、強化政府責任、規(guī)范監(jiān)督管理,在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加強文物規(guī)范管理、促進文物合理利用等方面作了有針對性的規(guī)定,內容比較成熟。
圍繞近年來文物保護工作實踐中的諸多問題,委員們建言獻策,聚焦落實黨中央關于“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動員全社會參與文物保護和利用、完善文物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等方面提出進一步修改完善意見。
文物保護法的修改將助力發(fā)揮文物對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作用,更加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新時代,新征程,新使命。偉大的事業(yè)目標需要偉大的精神作指引,偉大精神信念更需要法律之力凝聚力量、保駕護航。全國人大常委會積極履職盡責,充分發(fā)揮職能作用,為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夯實法治根基、貢獻法治力量,書寫精彩的文化法治建設新篇章。